2016年5月28日 星期六

為什麼你無法致富讀後感

買書回家閱讀,優點是可以無時間壓力下完成,可惜要找地方安置它們,便令我有些頭痛。要解決擺放書本問,我便從圖書館入手。

由於圖書館擺放大量圖書,以下是其中一本亂選借來的書。


作者史塔曼指出投資者常犯的錯誤:

1)  投資人常依賴直覺尋找一再出現的模式,例如,我們認為績效排名第一的基金經理人,日後的操作績效也會比較好。(代表性偏誤)

2)  投資人總以為只要下功夫做研究就能擊敗市場,這就像把網球比賽當成對著練習牆打球,將難以招架球技更好的專業人士回擊。(框架偏誤)

3)  玩吃角子老虎賠錢時,機器總是悶不吭聲;一旦有人贏錢,硬幣就掉得震天價響,加上閃爍躍動的燈光,誇大了贏錢的可能性,讓你認為贏錢是常有的事,這正是許多金融商品慣用的行銷手法。(可得性偏誤)

4)  投資人常漠視自己的賠錢紀錄,只記住賺錢的交易,以證實自己的選股能力高明。(確認偏誤)

5)  若投資某支股票恰好有不錯的結果,我們會歸因於是自己很聰明,早就看出該公司是個好標的。(後見之明偏誤)

6)  不切實際的樂觀情緒和過度自信,會激勵投資人進場交易,誤以為自己可以擊敗市場。(樂觀情緒和過度自信)

7)  投資人常常在缺乏控制感時尋求秩序和結構作為彌補,可能是某種儀式、迷信,甚至是幸運符。(控制的錯覺)

8)  對虧損的恐懼,使得投資人無法做出理性的決定──在股價重挫後逢低承接股票,或在債券上漲時賣出債券。(恐懼)

9)  憤怒的情緒會誘發冒險行為並加快決策的速度,使投資人低估自己發生虧損和產生不良結果的可能性。(憤怒)

10)  聽說親友買某支股票賺了錢,消息就像病毒感染般很快傳佈開來,大家更是一窩蜂買進。(群聚行為)
《節錄:http://www.books.com.tw/products/0010542659》

作者亦提出一些實驗,來證明自己的看法,我將一些印象深刻的複出來。

彰顯身分地位

當我們感到無能為力時,總是不由得夢想自己強而有力。實驗人員曾經請一組人回想他們覺得無能為力的狀況,同時請另一組人回想覺得而有力的狀況。他們發現,覺得無能為力的人和覺得強而有力的人比起來,更急於購買能夠彰顯身分地位的商品。

我們可以把為了住進買不起的漂亮房子,而背負更大抵押貸款的美國次級貸款人,想成是貪婪的賭徒。但是希望和渴望,比起貪婪更讓購屋者精神一振。

身份地位的展現

財富是絕對的,身分地位則是相對的。你喜歡生活在哪裡?你賺得50,000美元,而其他人賺得25,000美元?或是你賺得100000美元,而其他人賺得250,000美元?

許多人喜歡在貧窮的社會中相對富有,不想在富裕的社會中相對貧窮。我們的幸福快樂,取決於所屬社經群體在居住地區相對於一般人的表現。對於所屬群體的所得高於平均值的人而言,尤其如此。我們藉著提升自己或貶抑別人來提高身分地位。

最後通牒賽局

想像我手中握有1000美元的現金,面對你和藏在帷幕後的一個人。你絕對不知道帷幕後那個人是誰,他也不知道你的身分。我請帷幕後那個人建議,如何把1000美元分給你們兩人。他或議各500美元,或是給你美元,自己留下999美元。但是他的提議是最後通牒,不能討價或磋商。這個遊戲叫最後通牒賽局。

如果你接受最後通牒的提議,我就依照提議將錢分給你們。如果你拒絕最後通牒的提議,我就留下這1000美元,你們兩個人將一毛錢都拿不到。假使帷幕後那個人提議給你美元,你願意接受嗎?

研究人員和世界各地的人玩最後通牒賽局,對象來自賓州匹茲堡、玻里尼西亞的拉萊拉(Polynesian Lamalera),與亞馬遜的馬奇奎恩嘉(Amazonian Machiguenga)。單單考慮實利利益,帷幕後那個人會提議只給總額的一小部分,例如從1000美元提出1美元給別人。同樣的實利考慮,會使另一個人接受提議。畢竟,得到1美元總比什麼都沒有好。

但是最後通碟賽局的結果顯示,公平性的表現利益和情感利益,經常超過金錢的實利利益。他們心裡會嘀咕著:「我寧可燒掉提議給我的錢和那個不公平的人的錢,以得到滿足的快感。」

作者最後總結,投資不只涉及金錢,還有生活,我們應該享受投資的全部利益 – 也就是實利利益、表現利益和情感利益。可以稍微縱容自己享受這些利益,奢侈一下,也可以和家人、朋友、鄰居、遠方的親友共享。畢竟,投資是生不帶來,死不帶去。

2 則留言: